2015公务员行测模块练习之言语理解(8.15)
2014-08-15 14:56:50   来源:   评论:0 点击:

1.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的社会里,人类是长于思考和表达的,修辞和记忆力被视为智慧的本质。然而,纸张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存储变得方便,印刷术的出现,更让信息实现了大规模的复

1.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的社会里,人类是长于思考和表达的,修辞和记忆力被视为智慧的本质。然而,纸张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存储变得方便,印刷术的出现,更让信息实现了大规模的复制。可是,确定的文字极大地压缩了想象的空间,好记性在烂笔头的攻势下毫无招架之力,那些口若悬河的修辞也不再禁得起纸面上的反复论证。但这个时期无疑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无论是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都是如此,人们通过记录下来的文字实现了让来自不同时空的思想相互印证和碰撞,最终促成了文明的空前进步。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
    A.纸张与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压缩了想象的空间
    B.印刷术的弊端就是知道的事情越多,留给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就越少
    C.印刷术和纸张的应用,促使社会文明得到了空前的进步
    D.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此可知纸张与书写的重要性

 

 

2.在中国历史上,官和诗的关系一直就很密切。尽管诗歌最早来自于民间,然而自从把《诗》列入“五经”之后,它就成了上层社会官宦子弟的必修课,成为官场应对交流的基本功。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魏晋以下,唐宋元明清,我们知道的大诗人基本都是各级官吏,作诗填词是他们从政为官必具的能力,更是他们智慧、素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就拿诗的鼎盛时期唐朝来讲,科举考生为了求得赏识,考前要呈献自己的作品,叫做“行卷”,行卷的内容就包括古诗、律诗、词赋、骈文等。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行卷中的诗句。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古代的诗人大多同时也是一方官吏    B.作诗是古代的官员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C.历史上诗文化与官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D.古代诗歌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官吏

 

3.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睦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戏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造出与流行艺术不同的艺术特色
    B.中国戏曲要脱离传统,贴近群众生活,不断创造大众化的时代精品
    C.中国戏曲需转变创作风格,营造出全新的生态文化
    D.中国戏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创造出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戏曲作品

 

 

 

4.荧屏不再“啃老”,关键是创新。“与其拍一般的电视剧,不如拿出一部打得响的电视剧。”今天的电视剧要成为经典,就必须具备鲜明的当下性,传达的价值观要接地气,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题材,什么风格,都要努力去寻找跟当代生活对话的价值共鸣。要拍摄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就必须拍摄出贴近生活、与百姓有共鸣的具体审美价值的电视剧。现实是,我国不缺名导演不缺名演员,也不缺技术支撑,只是某些影视工作者缺乏创新,赚钱意识太强,甚至为了钱根本不去精心打造电视剧。
    本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赚钱意识太强,是当下影视工作者的普遍表现
    B.解决荧屏“啃老”,就要坚持创新,价值观要贴近百姓
    C.电视剧要想叫好又叫座,就必须贴近生活,与百姓产生共鸣,而不能只为钱
    D.某些影视工作者宁可搞“剧二代”,也不愿冒险创新

 

 

5.作为“情人节”,七夕节逐渐丧失了传统味道,被赋予了“洋”内涵。尤其是近年来,商家的相关活动排山倒海,更将“中国的情人节”的意蕴推向了极致,相亲派对、求婚仪式和商家促销成了这个节日里最常见的景象。七夕节被简化为情人节,日渐热闹,而原汁原味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却日渐式微。七夕节遭遇“洋解读”,是传统节日内涵流失的缩影。显然,全球化在增强各民族对话和交流能力、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在不断侵蚀着民族文化的领地,文化的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本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全球化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侵害也很深远
    B.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C.传统节日遭遇尴尬,与其活动形式日趋简单同质不无关系
    D.“热闹的七夕节”现象的出现,正是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1.C  [解析]概括文段主旨时可从关键的转折词入手,即文中的“然而”“可是”“但”,这些转折词逐步递进,最后引出主旨句“最终促成了文明的空前进步”,重点强调印刷术和纸张的应用促进了文明的进步,C项最恰当;A项并非文段重点,文段要说明的重点是纸张和印刷术的应用带来的进步,排除;B项错误,印刷术的弊端不是文段论述的主体,排除;D项表述片面,且引申过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2.C  [解析]文段属于总一分的结构:首句点明文段主旨“官和诗的关系一直就很密切”,C项是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后面的举例论证都是为了论述文段的主旨句。选项A和B都出现在举例论证的部分,不是文段讲述的重点,故排除。D项,古代诗歌最早来自于民间,其兴起与官吏无关,表述错误,故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D  [解析]A项“创造出与流行艺术不同的艺术特色”说法错误,文段没有将中国戏曲与流行艺术进行比较,排除。B项“中国戏曲要脱离传统”说法错误,文段是说“中国戏曲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排除。C项文段未提及“转变创作风格”这一说法,排除。D项说法正确,故选D。

 

4.B[解析]文段主旨在段首。A项表述以偏概全,排除;C项表述本身无误,但文段强调的是影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C项并非文段主旨,排除;D项为干扰项,文段并没有提到创新具有风险性,因此也不存在冒险创新的问题,排除D项。故本题答案为B。

 

 

5.A[解析]文段通过七夕节遭遇“洋解读”这一现象,揭示出了传统节日内涵流失的深层根源,即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显然,全球化在……”为文段中心句,因此A项是作者想要说明的内容;B项本身表述无误,但属于过度引申,因此排除;C项在文段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只是对文段所述现象的简单概括,未深入挖掘出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不是文段意图所在,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宁夏华政官方(微信)平台加入方法:(最新招考信息、“每日练题”活动等直接免费发送到手机)
①:进入微信→朋友们→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公众账号或微信号nxhzgwy直接查找,最后点击关注;
②:进入微信→朋友们→添加朋友→扫一扫(该二维码),试试哦:
宁夏华政官网:http://nx.hzgwyw.com
华政宁夏总部地址: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国际贸易中心A座402室
(文化西街106号)
华政宁夏总部电话:0951-5155755,5155876,18295514144(24小时专线)
华政使命:以教育改变未来!!

宁夏华政(腾讯)微博: <iframe allowtransparency="" frameborder="0" height="38"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rc="http://follow.v.t.qq.com/index.php?c=follow&a=quick&name=hzgwyw88&style=2&t=1333032471943&f=1" width="191"></iframe>
宁夏华政(新浪)微博 <iframe allowtransparency="" border="0" frameborder="0" height="24"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crolling="no" src="http://widget.weibo.com/relationship/followbutton.php?language=zh_cn&width=230&height=24&uid=2961547384&style=3&btn=red&dpc=1" width="230"></iframe>
2013宁夏华政教育公务员备考群 >>>>>>【
288747682 
2013年宁夏公务员考试笔试(网络)课程表
类别
科目
课时
名师
(试听)
学费
联报优惠
行测专项
(网校课程)
常识判断
10



460
购买

 
判断推理
11
言语理解与表达
15
数学计算
14
数学推理
6
资料分析
6
申论专项
(网校课程)
申论
11
面试精讲
(网校课程)
面试
21
 

相关阅读:

宁夏公务员招考资讯
宁夏公务员备考指南
宁夏公务员历年面试真题
宁夏公务员历年行测真题
宁夏公务员历年申论真题
宁夏公务员考试培训招生简章

---------------------------------------- -------

宁夏自治区各市州公务员考试招考人事网站汇总  

-----------------------------------------------

更多相关公考信息请关注宁夏公务员考试论坛   宁夏人事考试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宁夏人事考试中心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

上一篇: 2015公务员行测模块练习之言语理解(8.14)
下一篇: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连载(8.21)